“微创系”上市公司正在批量向微创医疗(0853.HK)“买地、买房”股市配资杠杆是什么意思。
今年8月,微创医疗先是向子公司心通医疗(2160.HK)出售土地和房产,交易金额已超3亿元;仅4个月后,其子公司上海微创骨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为“微创医疗”)又向联营公司微电生理(688351.SH)出售房产,交易金额为0.49亿元。
诡异的是,作为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心通医疗、微电生理目前更多的资金主要投向研发和商业化,如今却将其用于买地、买房。
从微创医疗紧张的现金压力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今年4月,微创医疗因为昔日发行的多笔可换股债券遭遇赎回,而陷入流动性风险,此后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各方奔走以筹措现金。
虽然微创医疗终获高瓴投资出手相助,但若未达到相应的利润目标,仍需要提前偿还债务。
向心通医疗、微电生理出售房产客观上能够为微创医疗带来更多现金,进而缓解资金压力。
但“微创系”上市公司此举是否存在向母体“输血”情形,正受到市场更多质疑。
批量买地买楼微电生理此次计划向微创医疗购买上海市周浦镇天雄路588弄1-28号23幢及7个地下车位使用权,交易对价为4850万元。
不考虑地下车位的面积,微电生理此次购置的房产面积为2586.85平方米,平均每平米的成交价为1.87万元。
此次置业前,微电生理主要向微创医疗租赁该房产用作厂房,生产导管等,2023年租赁费用为231.71万元。
这与折旧费基本相当。按照工业用房产20年期计算,则每年的折旧费为242.5万元。
如此来看,租与买差异并不大,但微电生理却选择以大量现金购置房产,颇为诡异。
一方面,微电生理目前收入主要源自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及导管等,业绩规模相对有限,此次购房款相当于今年前三季度的利润之和。
另一方面,微电生理更多的资金仍需要用于推动研发各类导管和推进销售。
2024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分别为0.57亿元、0.81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19.59%、27.84%。
“股东方现在有意向要出售这栋楼。我们从16年开始就一直在租这栋楼,生产线、车间都在里面。如果我们不买的话,还要换地方。”一位接近微电生理人士向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租赁成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还需要有环评手续要办。所以搬迁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产经营。综合考虑之后才决定买楼。”
今年更早之前,微创医疗还曾向子公司心通医疗出售土地。
今年8月,心通医疗斥资3.6亿元购买微创医疗旗下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牛顿路501号的地皮及相关建筑物,其中土地面积为1.33万平方米、3幢建筑物的面积为8781.03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心通医疗仍未盈利。
心通医疗主攻结构性心脏病的相关医疗器械,尽管VitaFlow等多款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产品均已经获批上市进行销售,但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仍达到0.56亿元。
间接“输血”母体?短时间内,微创系的两家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公司陆续购入微创医疗旗下的房产、地产或许不是偶然。
种种迹象表明,出售资产正在给微创医疗带来更多现金流,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压力。
今年3月,微创医疗由于需要7.43亿美元现金赎回可换股债券以及偿还贷款,陷入流动性危机。
为此,审计机构毕马威甚至给微创医疗的财报中标注其可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
此后,常兆华多方奔走,终于觅得骑士相助——高瓴投资。
政策发力也提振了资本市场参与各方的信心。瑞士百达资产管理首席策略师卢伯乐将中国股票评级从“中性”上调至“超配”,理由是经济前景强劲。
高瓴投资和常兆华控制的Jumbo Glorious一共为微创医疗提供了1.50亿美元、5.75%年利率的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同时高瓴投资还额外提供不超过0.50亿美元的贷款。
这只是短暂地解决了燃眉之急,微创医疗仍然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一方面,高瓴投资的慷慨解囊含有潜在条件:2024年至2026年微创医疗净利润目标分别为-2.75亿美元、0.55亿美元和0.90亿美元。
若未达到这一目标,则高瓴投资有权要求微创医疗提前偿还这笔5年到期的0.50亿美元贷款及相关利息。
常兆华亦承认公司战略将从重研发转向重利润。
2024年上半年,微创医疗的净亏损仍达到6.96亿元,但同比已经减亏超4成。
另一方面,随着境内资本市场IPO节奏的放缓,以及分拆受到严格监管后,微创医疗此前通过资本市场孵化亏损子公司的路径也面临挑战。
2019年,微创医疗分拆心脉医疗(688016.SH)至科创板上市,2021年分拆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2252.HK)至港交所上市。2022年同样分拆以及推动子公司微创脑科学(2172.HK)、联营公司微电生理分别至港交所、科创板上市。
频繁分拆,减轻了微创医疗孵化创新业务的资金压力,但当这条路难以走通后,就意味需要更多现金支持亏损业务的发展。
但和微创医疗相似,这些未上市的亏损子公司也在承受一定的债务压力。
2021年7月,微创医疗子公司微创心律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微创心律”)引入高瓴投资等机构,但约定若微创心律未能在2025年7月前上市,且上市后的市值未达到15亿美元、募资少于1.5亿美元,则高瓴投资等机构有权要求微创心律赎回股份。
2023年,微创心律曾向港交所递交IPO申报材料,但其财务资料早已过期且再未有新进展。
若微创心律2025年无法上市或未能达到预期,则还需要向高瓴投资等机构支付2.27亿美元。
微创医疗另一子公司微创优通医疗科技(嘉兴)有限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其与投资机构约定若未能在2028年前上市则需要履行回购义务,涉及金额为0.21亿美元。
或许正因如此,向已上市子公司出售资产是微创医疗短期内能够变现的最直接、简单方式。
2024年半年报中,微创医疗亦承认筹措资金的方式之一便是出售资产。
对此,信风(ID:TradeWind01)亦向微电生理求证此次斥巨资购入房产,是否出于纾困微创医疗的目的,其予以否认。
“我们不太清楚股东方内部的情况,但我们完全是出于自己生产需要去考虑做这个事情。”接近微电生理人士指出。
何以至今日从资金状况来看,微电生理、心通医疗确实具备“接盘”的能力。
微电生理方面,尽管截至今年9月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2.33亿元,但截至今年6月末股市配资杠杆是什么意思仍有7.32亿元的IPO募集资金未被使用。
为了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微电生理还将5.74亿元IPO募集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
心通医疗也具有一定规模的现金储备,截至2024年6月末现金余额仍达到8.01亿元。
目前微创机器人、心脉医疗等仍在租赁微创医疗的物业用于办公等。
接下来微创医疗是否还会将资产出售给其他的“微创系”公司,市场仍在持续关注。
从历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过度“输血”母公司后患无穷,有时候甚至会拖垮上市公司。
ST美谷(000615.SZ)便是最好的例子。
2021年11月,ST美谷斥资0.79亿元从大股东奥园集团控制的主体下收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三所商铺资产。
这在当时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虽然截至2021年9月30日ST美谷货币资金仍达到7.03亿元,支付这笔款项并不是难事。
但在疫情时,线下商铺经营受影响的背景下大手笔购入商铺显然存在疑问,ST美谷此举也被视为“输血”大股东奥园集团——彼时奥园集团多笔私募产品面临违约风险,其正在与相关方谈判进行展期。
此后,ST美谷多次为奥园集团关联方提供担保,如今已经因为债务逾期被法院裁定进行重整。
今年对于“微创系”来说,日子确实不好过。
近期,心脉医疗因为连续2年未填报企业年度发展情况报表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这直接导致其被追缴约0.6亿元至0.7亿元的税收优惠以及滞纳金。
昔日曾喊出对标美敦力的微创医疗为何会走到今天的局面,一直是萦绕在市场间的疑问。
若仅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微创系的创新医疗器械确实“扛打”。
微电生理的核心产品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是仅次于国际巨头强生、雅培、美敦力以及惠泰医疗(688617.SH)的存在;
微创机器人的“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唯一一款在中、美和欧三地上市的国产手术机器人;
心通医疗与启明医疗(2500.HK)、沛嘉医疗(9996.HK)被誉为国内的“TAVR三巨头”,而TAVR疗法同样也是替代人工生物心脏瓣膜外科手术的重要疗法。
但盲目扩张始终是悬在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今年股东大会上,常兆华坦承道“没有花钱做IRR测算,战略失误,盲目扩张。以前太注重于技术,没有注重资本回报的问题。”
这确实道破了微创医疗如今困局的根源。
尽管常兆华正在为微创医疗各处奔走,但第一大股东大冢控股(Otsuka Holdings Co.)似乎已经不想再继续“陪跑”。
今年10月,彭博社报道大冢控股正在筹划出售股票。
截至今年6月末,大冢控股仍持有微创医疗20.87%的股份。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